配资指数网官网林彪打电话给李作鹏说:"你要注意贺龙
参考资料:《贺龙传》、《林彪事件始末》、《中国共产党历史》、《贺龙年谱》、《特殊年代的政治风波》等历史资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
1966年8月的一个夜晚,北京西郊一座四合院内灯火通明。
贺龙正在书房翻阅文件,窗外蝉鸣阵阵。突然,电话铃声打破了夜的宁静。
电话那头,一位老战友急促地说:"老贺,不好了,你被点名了!"
贺龙放下电话,面色凝重。多年的革命生涯,他经历过枪林弹雨,也曾在政治风浪中航行,却没想到此时会遭遇如此变故。
细细回想,他与林彪之间由来已久的种种矛盾,如今已如火山般喷发,将他推向了危险的境地。
贺龙望着窗外的夜色,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袭来......
【1】从战友到对立:历史渊源
贺龙和林彪,两位军中将领,本是共同为新中国成立而奋斗的战友。
早在1920年代,两人就已相识。那时的贺龙,是湘西起义的领导者;而林彪则是军事学校的高材生。
两人的关系复杂多变,要从延安时期说起。1941年,延安整风运动如火如荼。当时,林彪因病长期在苏联疗养,远离工作中心。
而贺龙则在延安主持西北局工作,成为领导者的得力助手之一。
林彪回国后,发现自己在党内的地位已不如从前。
特别是在军队系统中,贺龙、彭德怀等人已成为军中的核心人物。
这种情况,在林彪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。
1949年后,贺龙主管体育和财经工作,政治地位稳固;而林彪虽然地位不低,但因健康问题长期未担任重要职务。
直到1959年8月庐山会议后,林彪才接替彭德怀成为国防部长,权力开始快速上升。
到了1966年,特殊时期开始。林彪作为伟人的"亲密战友"和"接班人",权力达到顶峰。
有一则轶事颇能说明两人关系:贺龙平日里有个小习惯,喜欢在开会时偷偷打瞌睡。
有一次,林彪在发言,贺龙又开始点头,林彪对此十分不满。会后,林彪对身边人表达了对贺龙的不满。
就这样,两位曾经的战友,逐渐走向了对立面。
【2】政治冲突:矛盾公开化
1966年5月,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。会上,贺龙对特殊时期的一些做法提出了质疑,这让林彪十分不满。
贺龙在军内的影响力依然巨大,特别是在西北军区和武汉军区,许多将领都是他的老部下。
这对于当时权力正盛的林彪来说,无疑是个潜在顾虑。
历史资料记载,1966年7月,在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,传达了刘少奇、邓小平的指示:"李作鹏等搞地下活动是不对的。"
贺龙虽已不再主持军委日常工作,但他仍然直率地在会上说:"搞地下活动是第一位的错误。有问题摆到桌面上来,要搞阳谋,不要搞阴谋嘛!"
7月,军委常委讨论解决空军问题时,贺龙在发言中批评了吴法宪,指出他在空军的工作"只报喜、不报忧,政治思想工作薄弱,有许多都是假的"。
李作鹏、吴法宪被批评,当然威胁到了林彪。
为了稳住自己的阵脚,林彪在军委常委会后提出:"海、空军现在班子不动。"贺
龙却说:"个别的也可做些调整嘛!"林彪对此极为不满。
8月,林彪把吴法宪找去,对他说:贺龙"有野心,到处插手,总参、海军、空军、政治学院都插了手"。
"空军是一块肥肉,谁都想吃,你要警惕他夺你的权"。他让吴法宪回去把贺龙"插手"空军的情况写个材料给他。
9月,林彪打电话给李作鹏说:"你要注意贺龙,贺龙实际上是罗瑞卿的后台。他……拉了一大批人来反我。军委很快要开会解决他的问题。你就这个问题尽快写个材料。"
到了特殊时期初期,矛盾彻底公开化。
1966年8月中旬,贺龙对特殊时期中无限上纲的做法表示不满:"现在这种搞法,有点像党内搞清理阶级队伍,难道这些老干部为革命工作多半辈子,他们是什么阶级还不清楚吗?"
【3】"经济问题"与体委工作:批判的焦点
林彪要批判贺龙,还有一个关键原因:经济问题和体委工作。
贺龙在建国后除了分管体育,还曾负责过一段时间的财经工作。
在他主政期间,曾大力推动地方工业发展,批准了不少项目。这些项目中,有些效益不佳,被视为"浪费国家资源"。
贺龙性格豪爽,不拘小节。
1966年夏,江青一伙人开始搜集贺龙的"经济问题"。他们翻出了贺龙早年批的一些项目,指责他"挥霍国家资财"。
他们还将贺龙喜欢体育、文艺的爱好,说成是"讲排场"、"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"。
甚至贺龙平时打打高尔夫、看看演出,也被上纲上线,成了"证据"。
贺龙确实喜欢体育,但这与他的工作职责密切相关。
实际上,正是因为他的推动,新中国体育事业才有了长足发展。
他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,军队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,特别是他同叶剑英、罗瑞卿一起,通过推广郭兴福教学法,把全军的军事训练推进到一个新阶段,受到了中共中央和伟人的赞扬。
这些成就却被林彪视为威胁。
1966年9月5日,伟人将吴法宪写的攻击贺龙的信交给贺,说:"你不要紧张,我对你是了解的。我对你还是过去的三条:忠于党忠于人民,对敌斗争狠,能联系群众。"
然而就在第二天,林彪却受伟人委托,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正式"打招呼":"军内开展特殊时期以来,军委各总部、各军兵种以及某些大军区都有人伸手,想在那里制造混乱,企图乱中夺权。……他们的总后台是贺龙,因此主席说要在军内高级干部中打招呼,对贺龙的野心要有所警惕。"
到会的几位元帅纷纷表态拥护伟人的决定。
这次会议贺龙没有被通知参加,但消息很快传到了他耳中。
听到这些指控,贺龙感到无比震惊,多年的革命生涯竟落得如此境地。
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,一场针对他的政治风暴即将全面爆发.......
【4】三项重大指控:真相与历史
林彪对贺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,这些指控严重影响了贺龙的命运.......
第一项指控是所谓的"叛徒"问题。
1930年代,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曾有一位政委,后被怀疑有问题。
虽然此事早已调查清楚,但林彪方面却翻出旧账,指责贺龙"包庇叛徒",甚至暗示贺龙本人也有"嫌疑"。
这一指控极其严重。在那个特殊年代,"叛徒"二字几乎等同于政治死刑。
历史记载表明,当年处理那位"嫌疑人"的决定,恰恰是贺龙亲自批准的。但在特殊时期的环境下,事实被完全颠覆。
1967年初,林彪派人去贺龙老家调查。
他们要求当地老百姓"揭发"贺龙的"问题"。一位老人被迫"承认"看见过贺龙与"特务"接头。
后来查明,那时贺龙根本不在老家,而是在前线指挥作战。
第二项指控,是所谓的"军事路线问题"。
林彪指责贺龙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"违背军事路线"。
这与史实不符。事实上,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,是长征中表现出色的部队之一,为中央红军的北上提供了掩护。
在解放战争中,贺龙指挥的部队也战功显著。
但林彪选择性地挑出几次战役中的小失误,无限放大,说成是"故意违抗命令"。
林彪还找来一些对贺龙不满的老部下"做证"。
这些人要么被迫屈服,要么为了自保而落井下石。一位将军后来坦言:"当时不这样做,自己就会被批判。"
第三项指控,也是最致命的一击——"反党集团"罪名。
林彪声称,贺龙与彭德怀、罗瑞卿等人组成了"反党集团"。这是无中生有的政治陷害。
实际上,贺龙与彭德怀确实私交不错,但绝非什么"反党集团"。
两人都是耿直性格,对一些政策有自己的看法,但始终忠于党和人民。
甚至更为荒谬的是,林彪和康生还指控贺龙准备推动"二月兵变",企图刺杀伟人。这完全是捏造的罪名。
【5】从隔离到含冤去世:悲剧的过程
1966年11月13日,贺龙在中央军委接见外地来京的军队院校师生大会上,要求军队院校师生发扬光荣传统,遵守纪律,不介入、不干涉地方特殊时期,不参加上街游行、炮打司令部等活动。
这番讲话被视为对特殊时期的抵制,更加重了对他的批判。
1967年1月,伟人决定隔离贺龙,他和周恩来在中南海作了专门研究,要周亲自去落实。
1月,周恩来和李富春代表中央跟贺谈话,当时有人把宣传车停在中南海墙外,不断高喊"打倒贺龙"。
周恩来说:"林彪说有人向他反映,说你讲他长征中的坏话,有这事吗?"
贺龙说:"我只是在延安时曾问过某人,不知道林彪在历史上的问题。"周恩来又说:"林彪还说你在总参、海军、空军、装甲兵、通信兵等到处伸手,不宣传伟人思想,说伟人百年之后他不放心。"
周恩来表示:"对于你的安全我负责,我也要保你。我想把你留下,但中南海这个地方也是两派,也不安全,连朱老总家的箱子也被撬了。我给你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,去休息休息。家里的事,我顶着,你就别管了。我已经安排好了。你不要着急,杨德中护送你,夜间再走。"
周恩来还让贺龙交出了身上的枪。警卫部队把贺龙夫妇送到北京西郊的山区,贺龙从此失去人身自由。
1967年9月,贺龙被立案审查。1968年10月举行的中共第八届十二中全会上,伟人表示不再保护贺龙。
不久,林彪、江青就找到了贺龙夫妇的藏身之地,并将他们作了秘密转移。周恩来再也找不到贺龙,无法保护和关照他了。
1969年6月,贺龙被长期迫害致死。
【6】历史的平反与总结
1974年9月,中共中央发出《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》。
历史证明,贺龙是一位忠诚的革命者,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回顾林彪批判贺龙的全过程,我们能够看到在特殊环境下,正常的政治生活被扭曲,个人恩怨被无限放大,导致了悲剧的发生。
林彪从一位卓越的军事家,变成了政治阴谋家,这一转变不仅毁了贺龙,最终也毁了他自己。
"九一三事件"后,林彪外逃身亡,他的真实面目被揭露。
当我们审视这段历史时,应该汲取教训,珍视法治和民主,避免历史悲剧重演。
贺龙的一生,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的一生,他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
盛鹏配资-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-配资网导航-专业个人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炒股配资论坛官网就能炒出几罐喷香的蒸肉粉
- 下一篇:没有了